胎教訓練也須達到平衡,每個人的左右腦各司其職,有其必須具備的特殊能力,適用得當,才能發揮到極致。高麗芷老師認為,想要養出優生寶寶,「動與靜,都不可少」,不過,或許準媽媽都知道這個道理,但要如何進行,才能達到具備優勢的「4力:閱讀力、專注力、健康力、運動力」。不可否認的,嬰幼兒出生後,無論是肌肉或心智能力,都必須借助外界的刺激才能逐漸增強,如果缺乏刺激就會逐漸萎縮。若以此來做判斷,胎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情形應該也是如此,似乎沒有理由懷疑,必須等到出生後,外界的刺激才會突然顯得非常重要。高麗芷老師表示,專注力與閱讀力的訓練,除了可以唱歌、說話的方式外,也可以運用閱讀等方式,幫助胎兒腦內資料庫的增進。
子宮對話∼增進專注閱讀力
佛洛依德曾將子宮形容成「毫無刺激」的地方,事實上卻不盡然,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,子宮內的情形跟他所認定的完全相反,應該是個十分吵雜喧鬧的場所,而媽媽開口說話,聲音向下傳至肺臟和傳向外界的力量一樣強大,也就是說,無論孕媽咪說話多麼輕柔,所發出的每個字,都會傳入胎兒的耳中。
跟他說話 準媽媽可以把每天的心情與沿路遇到特殊的人事物,告訴胎兒,跟他分享自己的喜悅,讓他接收不同聲音的「音素」,強化辨識能力,高麗芷老師說,這樣可以增進日後語言學習的能力。
朗讀故事 高麗芷老師鼓勵準媽咪拿著簡單的兒童讀物,也可以選擇喜歡的詩詞或童話故事,用朗讀或默念的方式讀給胎兒聽,增加他的閱讀力與專注力。
唱歌 媽咪聽喜歡的音樂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,讓自己快樂,高麗芷老師說,也能自己唱歌給胎兒聽,讓他感覺到來自媽咪親密的音樂律動,最好是選擇一些輕快、愉悅的兒歌或世界名曲等。
聲音震動可傳達胎兒耳裡 賴宗炫醫師說,胎兒在羊水的包覆下,所聽到的外界聲音,就像我們去泳池游泳時,當沉入水裡時,還是聽得到岸上的隆隆聲。當媽媽說話時,聲帶有如吉他弦般震動不已,隨即引發周圍空氣的震動。這些聲音不僅透過口腔向外傳送,還會經由氣管下達肺臟。不過,當振波到達雙肺時,大部分的能量早已經被身體組織所吸收,只有低聲調的能量才能直達子宮,也因此,媽媽的聲音會變得模糊不清,但卻十分低沉深具共鳴性。 雖然如此,媽媽言語中的某些特質,很可能是特殊的節奏,卻會令胎兒印象深刻。也因此,他對此聲音會相當熟悉,即使出生後,聲音完全變了樣,不過,原始的形式與節奏卻依然維持原貌。高麗芷老師說,這也就是為什麼寶寶出生後,會對媽媽的聲音具有相當的熟悉度,只要有媽媽的聲音在身邊,就會轉向他所熟悉的一邊的原因所在。
情緒胎教∼增進記憶能力 懷孕期間,準媽媽保持平和之心,對胎兒的記憶力成長有很大的幫助,如果媽媽常常處於興奮過度,或者極度不安的狀態下,就會使得自己的腦波產生負面刺激,連帶影響胎兒抑制胎兒荷爾蒙因子分泌,讓記憶力發育受到抑制。
自我調適 賴宗炫醫師說,準媽咪一方面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緒,另一方面也要懂得排解孕期中的不適感,讓身心都達到平衡就是最好的胎教。
尋求資源 懂得尋求並運用各項資源,也是抒壓好方法,上班族孕媽咪擅用產假、公司福利,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,可以適度降低壞情緒的產生;居家孕媽咪則可以多加蒐集網路上的活動訊息,參加與孕婦有關的課程與活動,紓解心情。賴宗炫醫師提醒,產檢時也要充分利用醫療資源,參加媽媽教室或衛教諮詢,都能降低懷孕時的壞情緒。
聽音樂 不論何種音樂,只要媽媽喜歡,又能引起胎兒共鳴,就是好的胎教音樂。高麗芷老師建議可以找一些旋律簡單、輕快的古典音樂或世界名曲,甚至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,都能讓人冷靜,情緒穩定。
影響腦發育的5大因素 在《打造黃金腦》一書中,美國著名神經醫學權威麗絲.艾略特(Lise Eliot)博士指出,影響胎兒時期寶寶的腦 部發育有幾大因素: 1. 營養:準媽咪營養不足,胎盤功能就不好,進而使得胎兒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素,而生出體型較小的低體重 兒,日前有研究指出,出生體重過輕的新生兒,日後智力發展學習較一般兒童弱。 2. 吸菸:菸害的影響會造成孩子的腦部發育與功能受損,香菸中的有害物質尼古丁是傷害神經的首號兇手,曾有 動物實驗顯示,出生前若吸收過多的尼古丁,會有刺激反應、專注能力、運動機能方面的缺陷。 3. 毒害:除了非法藥物外,生活中的許多有害物質也可能導致胎兒的神經發育,例如咖啡因、阿斯巴甜、味素、 化學物質、重金屬鉛等,都可能對胎兒的腦部發展造成傷害。 4. 疾病:有些疾病看似無關緊要,但在懷孕期間就須特別小心,例如德國麻疹、疹類病毒等,可能導致胎兒腦 部畸形,造成心智遲緩或畸形胎的產生。 5. 荷爾蒙、情緒與壓力:準媽咪的荷爾蒙變化會使胎兒心理或行為發生變動,也會對腦部發育造成間接的影響。 許多不同種類的荷爾蒙會改變血液流向胎盤的情形,影響胎兒生長最重要的氧與營養素的輸送,而情緒、壓力等 正是改變荷爾蒙的重要因素。
觸覺胎教∼強化前庭刺激 賴宗炫醫師提及,屬於週邊神經的觸覺感覺發育得很早,一般來說,大約是在懷孕2∼3個月左右,週邊神經系統就開始分化,這時,觸覺就已經出現,不過剛開始出現的僅止於痛覺神經。他說,觸覺刺激是所有胎教課程中最直接的接觸,當媽媽感覺胎兒在腹中撐出肚皮,這時,媽媽給予輕柔的撫觸,對胎兒的觸覺發展有很好的作用。不過,如果刺激過大,就是壓力;雖然子宮具有保護作用,但早期的胎兒皮膚只有幾個細胞的厚度,雖安全,但無法絕緣,媽媽要做的,就是避免嚴重壓力的損害,同時也不能剝奪學習的機會。
多走動 胎兒能接收到的觸覺刺激,主要是來自於子宮的自動收縮,規則的子宮收縮運動,對胎兒來說是最快活的刺激之一,同時又可刺激腦部的發達。準媽咪多散步、到戶外多走走,自然就能給予胎兒良好的刺激。
輕敲 跟肚子裡的胎兒玩遊戲,可說是準媽咪的專利,可以在固定時間,跟胎兒以輕觸、敲打肚皮的方式,等待回應,當胎兒有所動作時,也別忘了再次給予輕撫回應。
撫觸 從懷孕第4個月左右開始,可以由上到下撫摸腹部30分鐘以上,一天3次,持續進行到懷孕第7個月,第8個月開始,可以加入一些新的辭彙,輕輕的搖晃或撫摸,讓胎兒產生反應。
觸摸與言語刺激.可增進胎兒智能 當媽媽不斷地撫摸腹部時,就是給予胎兒最好的刺激,胎兒也會不斷地回應母親的觸摸。1979年,加利福尼亞海華特大學的魯涅.龐得卡教授,曾對胎教進行實驗,結果發現,給予胎兒觸摸及言語上的刺激,能提高胎兒的智能,也就是可以提高胎兒的注意力、記憶力及智能等。他認為,從懷孕5個月開始有胎動時,媽媽適時給予鼓勵,跟寶寶說「再踢一次」,2週後,胎兒就能踢的很好了。
sleep胎兒也有睡眠時間 賴宗炫醫師表示,胎動表示肚裡的胎兒很健康,不過,胎兒在子宮內也需要睡眠,通常睡眠的時間是以兩個小時為基準做轉換,到了懷孕中後期,如果媽咪發現寶寶太久沒動,可以輕輕拍拍肚皮,或者吃點東西,藉由這些互動方式跟他產生交流。
|